一、开脸
在《姚家井》里边提到。指旧时婚礼前后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用细线绞掉额头、脸颊和脖子上的绒毛,多由公婆、丈夫、子女齐全的的“全福人”操作,标志着新娘由姑娘转成媳妇。山东有的地方儿婚后三天开脸,有的地方在上轿前进行或者入洞房前开脸。无论时候,象征意义则一,奏是区别已婚未婚。现在没听说姑娘还开脸儿了,倒是不少小伙子脸面闹得特别的油光水滑儿,不知道是不是开脸儿开的。
二、洗三
《叫堂会》中涉及。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育儿习俗,也叫洗三朝。新生儿出生三天后,家人采集槐枝、中草药煮水,请收生婆或老人为婴儿洗礼,并唱祝辞。洗完之后,用姜片艾团擦关节,用葱打三下,取聪(葱)明伶俐之意。多迷信啊!要是盼孩子有福气,是不是还得拿蝙蝠在孩子身上打磨打磨啊?孩子受得了么孩子?据《中华风俗百科》分析,此风俗意义有三,一个是卫生需要、二有祝福之意、三含有避除灾崇的目的。我还有个猜想,孩子出生三天内也许比较脆弱,过了三天立住了,过了一关了,才有此祝贺之举。我们老李家的儿媳妇杨贵妃收安禄山当干儿子时候,也洗儿来着,那就纯粹是逗闷子了。不知道当时安总什么打扮,反正估计一身水。
三、陪嫁
女方家里陪送姑娘出嫁的穿戴、妆奁、日常用品、家具摆设等等,又叫嫁妆、陪送。过去北京地区的陪嫁有8抬、10抬、12、24、48乃至300多抬的。看来过去娶媳妇儿固然需要投资下铒,也不是象今天一样,一点儿本儿回不来的纯粹赔钱买卖,300多抬的东西,卖着花也能花一气儿了。
四、中元节
亦称“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在夏历7月15日。“盂兰盆”为天竺语音译,意思是“解救倒悬”。旧时民间多举行焚烧纸钱、放河灯、放焰口的活动,有追祭思念死者的意思。现在这个节已经基本没人过了吧?所以孟凡贵先生的单口《鬼节奇遇》效果不好,看来是失之于皮儿太厚的原因。
五、门签
马大善人提到。节日吉祥装饰物,主要用于春节贴门楣。传说姜子牙封妻为穷神,因怕她坑害穷人,故令她“见破即回”。后人为避穷神,将纸剪破,贴在门上,渐渐形成贴门签的风俗。门签演变到近代,多为长方形红纸,周围印着图案,中间是“四季平安”、“合家欢乐”、“吉庆有余”等字样。按姜子牙不愧一代高人,媳妇儿都能管住,匹现在不少高级干部强。
六、破五
见马老《吃饺子》。亦称破五节、小年,指阴历正月五日。《中华全国风俗志京兆》上说:“自元旦(即春节了)至初五日五天,谓之破五。于此五日内,妇女不许往人家,谓之忌门,去则以为不祥”。在此期间,妇女还不动针线,民间许多活动也多禁忌。到破五那天,家家吃饺子,谓之“捏破五”,民谚说“破五不串门,家家剁小人”,饭后燃放爆竹,俗谓“过小年”。从这些背景看,破五是比较重要的日子,马老提到破五吃饺子都困难,就表示出,当时生活的困难了。
七、臭豆腐
又名青方。北京王致和最为有名,有300多年历史。传为康熙8年落第举子王致和所创,网上应多有资料,不再赘引。我记得有个网友签名档里边提到长沙火宫殿炸臭豆腐,这据说有500多年历史了。按照《中华民俗百科》说法,两者做法不完全一样。王致和臭豆腐是他偶然将发霉的豆腐用盐腌制所得,而火宫殿炸臭豆腐是用豆腐在硫酸亚铁水泡一会儿、再用蘑菇、冬笋、黑豆豉油、香油等制成的陈年卤水泡一小时,然后用茶油炸出来的。
八、子孙饽饽
亦称子孙饺子,所涉及民俗,与马老《吃饺子》、候先生《婚姻与迷信》中完全相同。《古今掌故丛书》提到此俗流行于北方主要,另外必须由女方准备。这也合理,生孩子主要是女方么;完全没有丈夫什么事儿的情况,据说近年也常有发生呢。
九、狗不理包子
亦称天津包子,与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并称天津小吃三绝,距今100多年历史。据说创于光绪年间,一名叫高贵友的人,乳名狗不理,在天津侯家后蒸食铺学徒。期满后,他在侯家后租了一间门脸儿房,开设“德聚号”包子铺,由于味道鲜美,吸引许多顾客。高贵友又是在这里长大的,人多知其乳名而忘记其姓名,后来连德聚号也不名了,狗不理的大名却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