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传统相声中的一些说法儿(三)

http://www.yule.com.cn 2008-11-22 15:14:29   来源:   

十九、鸣锣开道

《收地租》里边讲到,官员出巡鸣锣的事情。近读李乔先生的《清代官场百态》中有论及。更加可喜的是,在网上也找到了这段。可惜这本书的内容,网上只找到两段,要是有这书就好了。原文征引如下:

明清时官员出门要鸣锣开道。其鸣锣的次数,依官职而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州县官出行鸣锣,打三响或七响,称为三棒锣、七棒锣,意为“让让开”、“军民人等齐闪开”(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道府出行鸣锣,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节制武官的大官出行,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总督以上官员出来,因是极品,打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

至于说到“小七爷”的“长兴锣”(是这三个字么?),没有看到有关记载。另外,不知道马老在创作《汽车喇叭声》前,是否借鉴了这些情况。

二十、知县见巡抚本文转自www.coffbar.com

刘宝瑞先生的《知县见巡抚》,可谓谑而虐了。按《清代官场百态》中,也提到一个知县见巡抚的趣事,网上正好也有,也转贴在这里:

清代官场流行端茶送客之习。据考证源自宋元时的点汤(上开水或饮料)送客。《现窗纪谈》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清代一县令拜见新任巡抚,依礼必须着整齐官服,但时值三伏,暑热难耐,加之较胖,不断挥扇鼓风。巡抚厌其挥扇,许其免褂,但免褂后,仍挥扇不止。巡抚又令其脱去蟒袍,但他还是嫌热而挥扇,巡抚对其轻慢的态度十分不满,意欲戏弄之。就说:“你干脆把内衣全脱了才凉快呢!”他遵令刚将内衣脱下,巡抚就把茶端起来,侍役遂高喊:“送客!”县令只好光着膀子夹着衣服,退了出去,狼狈之极。

所以现在减肥的人多,可见都是憋着以后当官儿的。最近闹非典,加上大家上咱们网站时间比较长,估计都得见瘦,好事儿!建议大家坚持住,千万继续减肥,免得影响前途。而且现在妇女解放了,当高级干部的也多,回头您在人家面前脱褂子兀的,落个骚扰的罪名,就更危险了。

二十一、满汉全席本文转自www.coffbar.com

听名字就知道是清朝开始兴的,源于康熙年间,原来是官席,只在宫里和官府中用。乾隆嘉靖时期传入民间。一说全席有热菜134道、48冷盘还有各式点心。到底多少道菜,说法不一,但总之一共200多样是有的。近年听说有些个洋人,集资在北京请人做过一次满汉全席,吃了将近一星期才吃完,要我说纯粹是吃饱了撑的。

二十二、私塾

就是老年间私人性质的开蒙学校了,广义的私塾,分几种。村塾、义塾是村社集资办的,为的是教育本地子弟;义塾往往是村里大款比较仗义,拿大头儿,所以叫义塾。家塾是家族办的,供族里的孩子们学习。有钱的人家,也有把先生请到家里专门教一个或者几个子弟的,就是马老《夸住宅》里说的“教专馆”了。

狭义的私塾,专门指塾师自己开设的学堂,入学不要求别的条件,基本是按照孔夫子的遗训:滋要你敢给钱,我就敢教。《天王庙》等段子中提到的,应该就是指这种狭义的私塾。

这种私塾非常符合商品经济的规律,我本人总想开一个,天天傍着孩子一块儿听相声,也不费什么劲儿,还来钱,挺踏实。最近已经开始实习,我们朋友6岁的孩子,已经让我影响得爱听相声了,尤喜刘宝瑞先生的段子,经常上我这儿租磁带听。唯一的问题是孩子信用比较差,曾经欠了我7块钱租金(本金5元、两个星期的利息2元),两个星期都没还。好在我这个朋友是医生,前一阵儿到抗“非典”前线去了,不让回家,孩子就把他爸爸的派克金笔给我了,才勉强算把应收款结清。现在我又敢继续给孩子磁带听了,因为我知道他妈也有一杆派克金笔,是他们两个结婚时候的纪念物么,原是一对儿的,分开放着其实对他们不好。

昨天朋友来电话,让我有时间帮着教育孩子,我出于朋友之间的友情,自然是一口答应。我倒没问他知道不知道金笔的事儿,我有个预感:这个事情要是搞清楚了,反倒心里不好受。我猜想郑板桥老先生有过类似的经历,要不他干吗说“难得糊涂”呢。

二十三、念殃和秧子本文转自www.coffbar.com

乱云飞散先生在另一帖中提到念殃,我回了一帖,在这儿也顺便说一下。念殃有“说破话”,即说不吉利的话的意思,但是程度还没到“诅咒”、“咒骂”那么严重。这个“殃”,指的是人死后的煞气,总念叨这个,自然是不吉利的。爱说破话,特别是对已经定下来的事情,还是唠叨起来没完,招人烦,就有可能遭到这样的叱责:“你丫少这儿念殃啊”。天津宫白羽先生的名著《十二金钱镖》里边,描写了一个爱念殃的镖师,叫乔茂,我认为是近代文学中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旧时还有开殃榜、出殃的说法。遭殃也是这个意思。传统相声《开殃榜》对此叙述甚详,可以参见。我常常想,相声基本和百科全书一个路子,里边嘛都有。可一套百科全书得多少钱啊?看着还怪没劲的。

另外一个“秧”字相声里边也常常提到。这个秧是“幼苗”、“幼小的动物”的意思,比如秧苗、鱼秧子、猪秧子等等。从这个含义引申,又管“幼稚、没有经验、技能比较差”的人也叫“秧子”,而且含贬义,比如“财主秧子”。郭荣启先生的《打牌论》中,输钱的人指责别人说“你是秧子,天天拿钱这儿捐来,我陪着你可受不了。”意思就是埋怨指责人家技术低下,等于帮了幸家儿忙,连累他也输钱了。这样牌品的人,大家自然都不喜欢,所以最近几年,很少有人和我玩麻将了。

二十四、顶盖儿肥

马志明、谢天顺先生的《卖五器》,咱们这儿不少朋友都认为超过马老、赵先生的版本,我也有同感。马先生在提到家里东西的时候,用“几间屋子顶盖儿肥”形容其多。最近读到薛宝琨回忆候宝林先生的文章,提到76年他们一起吃螃蟹庆祝时,说螃蟹个个“顶盖儿肥”,这才知道,感情这个“顶盖儿肥”,最早是用来形容螃蟹子多、肥实的,不知对否。虽为北方人,但确实爱吃螃蟹。我觉得海蟹不如河蟹,尖脐不如团脐;马善人说他们家河沟里边的螃蟹,都是大个儿团脐,看来喜欢团脐的人多。我认识的人里边,只有一个爱吃海蟹的,理由是河蟹小,吃起来太费劲,真是怪论。

另76年的时候我还年幼,打倒四人帮的具体情况记不清了。只是模糊记得悼念总理那天晚上,父亲本来是想带我去天安门看看的。刚走到大院门口,碰上一个邻居,说已经乱起来了,我们就没去。现在的说法是,粉碎四人帮消息传出那天,家家吃螃蟹,但我们那块儿的情况,确实是记不清了。

二十五、官窑、硬五彩

马志明先生还提到,他们家的瓷器是“官窑定烧的硬五彩,掉地上当当山响都摔不碎”。个人比较喜欢瓷器,觉得这句词儿颇有道理。愿把有关的情况说说。

我们平常见到的彩瓷,以五彩和粉彩两种为多,都是两次烧制而成的。五彩是在烧制过的瓷胎釉面上着色,然后再送到770-800摄氏度的彩炉中二次烧制而成。五彩的特点是色彩呈琉璃状、有坚硬的感觉,所以又称为“硬彩”、“硬五彩”。粉彩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工艺,在着色时候掺入粉质,上彩后二次烧制的温度也低于五彩,再加上其他工艺手段,所以烧成后色彩显得粉润柔和,又称作“软彩”。由上可见,传统相声的台词,许多是有生活根据的。

官窑是官方营建主持的窑场,产品一般都是供宫廷使用。明清两代的御窑场都设在鼎鼎大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从乾隆年间,规定由九江关使管理御窑场。马志明先生说,他的二祖父在九江当过道台,所以有机会弄到官窑产品,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我不知道这个词儿是谁先用的,但是马志明先生研究段子严谨的作风我非常钦佩。最近他在塘沽表演《白事会》,把多年来讹误的关于”当大事“的台词也改正了,这真不是随便一个演员就能做到的。

还是说回到官窑上来。官窑产品由于是御用,所以烧制时候不计成本,质量非常高。烧出的调羹比一般的结实,倒也有可能。正因为是精品,加之数量有限,流到民间的更少,所以一直被收藏者所珍爱,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价格都非常高昂。相近时期、类似器型的产品,官窑货的价格一般能比民窑产品高百倍、甚至千、万倍以上。

1997年,我在北京的一个拍卖会上,花大价钱,买下了一件康熙官窑定烧的硬五彩。这件瓷器高26.11公分,为玛丽莲.梦露站立像,她双手正捂住飞扬的裙子,神态生动,釉色鲜艳,一看就知道是官窑货。我先后请几个专家来鉴定,这么大的专家,看到这件宝物,竟然毫无例外地惊喜得目瞪口呆!愣没有一个敢评论的!!全都羡慕地叹着气!!!一句话都不说就走了!!!!

二十六、屁股帘儿

前边谈了马褂和补服,今儿该说屁股帘儿了。这东西现在没有了,其实就是系在穿开裆裤的儿童屁股后边的一块方布。南方我不知道,我年青时候的北京还常见,而且第二字一般读轻声,听着象“屁乎帘儿”,也有顺势简化成“屁帘儿”的。这东西一般一尺多、二尺左右见方,上方两个角上缝有带子,好系在腰上。有夹的,但是多数似乎是棉的,又防冷又可以垫着坐。另外,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最简单的风筝,形状也是方形加两个飘带,由于象这个东西,也被叫做屁股帘儿,或者 “屁帘儿”风筝。

屁股帘儿是比较有乡土色彩、比较土气的东西了,外国没听说有。所以马老在《学外语》里边说:屁股帘儿英文怎么说?不好说。

我琢磨着,借助传统段子里边,把帽子翻译成“脑袋顶着”的思路,可以把屁股帘儿翻译成“under hip”,直译就是“屁股下面儿”的意思,就挺好。也许有人认为,这样不准确,屁股下面儿怎么就见得一定是屁股帘儿呢?我觉得,倒不用太叫真儿。英文中不准确的地方多了。英文管“手提电脑”叫“laptop”,直译就是“大腿上面”的意思,难道就准确么?固然,人坐着,可以把手提电脑放在大腿上面用,可放在那上面的,怎么就一定是手提电脑呢?头次看到“"laptop”这个词儿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姑娘”的意思呢。

二十七、脂粉

说完屁股帘儿,该说脂粉了。

《拴娃娃》里边,逗哏的母亲去朝山之前,就往脸上抹了不少。似乎天下的妇女们,全是这个路子。就凭这一点,我就不支持男女平等的说法。我认为,女的智力水平,应该说匹男的要高。我和多数男士一样,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个道理:往脸上抹糨子--即使是彩色糨子,就能显得好看些么?磕是广大妇女同志,毫不费劲儿就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所以她们几千年来,孜孜不倦地往脸上抹啊抹的,不嫌累也不嫌烦。总之,男的的智力和毅力,和女的没法匹。另外我听说,古埃及的艳后,曾经用狮子尿液涂抹头发,好让秀发金光闪闪,这种想象力和为真善美牺牲的精神,真值得男士学习。那个叫安东尼的,连这么火的妇女都敢抱,估计鼻子和脑子都有问题,所以后来让人宰了也是活该的事儿。

脂粉,就是她们两种主要涂抹材料,胭脂和妆粉的统称。胭脂的起源,有商朝、春秋战国等不同的说法,总之很早期的妇女就开始搞这种面子工程了。妆粉据说是战国开始兴的,一开始有两种。一种是用白米捣碎了,掺上香料奔脸上就抹。这个叫“米粉”,抹到脸上,应该是叫米粉肉了,倒是一道不错的吃食。还有一种是用铅、锡什么的烧炼成白色的氧化物,然后碾碎了,叫“铅粉”,管妇女化妆品叫“铅华”,根儿就在这儿。让您说,往脸上糊铅粉,也不嫌沉,也不怕铅中毒,妇女的胆子大不大?而且谁亲她们脸谁也跟着倒霉。

现在的妇女,倒是不抹铅粉了。倒不是她们害怕了,或者顾及别人了;而是外国和国内的大骗子们,又弄出好多水基和和油基的新型化妆品来。这些玩艺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不管用(这倒无所谓),还有一个奏是贵。一瓶子什么什么油,能顶上20个猪肘子的价格,还得是天福号的!我奏是不明白那些个妇女是怎么想的,花钱买那个干吗?您买个肘子切切,就着二锅头一喝一吃,脸红扑扑的,那叫自然美,多好!剩下的肉皮擦擦脸,不也一样油光光的么?

真是不明白!所以孔子说了:“姑娘和孩子的心思,你猜了也白猜”!

二十八、骰子

骰子在相声中提到的比较多了,《赌论》、杨少华先生的《赌博》中,都少不了骰子。这个东西起源很早,据说有2000多年了。到了我们老李家当政的唐朝,骰子的样式已经发展成和今天一样,一般用密度比较均匀、比较坚实的骨头或者牛角什么的制造。婉约派词人温庭筠姑娘有句词,叫“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可见他玩儿那骰子就是骨头做的,而且红色的“么”点上,嵌了红色的相思豆做装饰。

骰子本来只有么点是红色的,从唐明皇时候开始,四点也是红的了,这里边还有个故事。说是有一天李三郎和杨贵妃玩儿骰子,皇帝手气不好,只有最后一个骰子停在4点上才能赢。皇上也急了,蹲那儿直喊“四!四!给我出四!”结果还真出了个四。唐明皇非常高兴,当即命令高力士给“四”赐绯--给件儿红袍子穿以示奖赏,打那儿以后四点儿才是红的。日本人玩儿的骰子,据说就是从唐朝传过去的。但是日本骰子“四”那边不是红的,有人据此推论说,骰子是在唐明皇赐绯事件之前传过去的。

要说我们李家这老三也够花的:和小老婆一块儿发誓是他、唱戏的拿他说事儿、掷骰子也离不了他。所以现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好,把出现又一个李老三的危险,从根儿上就给断绝了。

二十九、开张

据我所知,买卖铺户家所谓“开张”,至少包括三种情况。

其一、每天早上下板儿开门,有叫开张的。

其二、新店铺开始营业,这也是一般最常用的“开张”的意思。在这时候去祝贺,送个对联啊、送个“新张志喜”的幛子啊,叫“贺新张”,是会受到欢迎的。所以满不懂大爷和贾行家先生的药铺开张时候,陈皮匠去送对联,同时提出帮忙的请求,满大爷本就是忠厚人,“人家又送对子”,也就很外场地答应帮忙了。这个风气现在也还有,就是一般都改送花篮儿了。

其三、旧时店铺春节后下板,放鞭炮重新开始营业,也叫开张。而且开张后,如果第一个顾客是男的,会被认为是买卖兴旺的预兆;如果是妇女,就认为是冲了财神,今年不吉利。可惜这种风俗现在没有了,否则可以趁着他们开张时候,偕同一位女士走到店铺门口,和掌柜的明说:你要是识相,给多少多少钱,我就进去买块糖;要是不给,就请这位女士先进去,该着你小子一年倒霉。这么一来,估计怎么也能弄几个钱。一上午要是串这么十家八家,到手的也够花一气的,而且比唱数来宝、念喜歌省劲儿多了。

可惜,可惜世道不古,这个风俗现在不兴了。我有时候真恨自己生晚了!

三十、避讳

马老的《白事会》里边,提到“王太公讳致和”,小马先生的词儿是“黄太公讳世仁”。这里的“讳”字,指的是所谓避讳,即封建时代的一种规矩:为了表示尊重,要避免提到皇帝、长官、老师、父祖等的名字甚至同音字,必须提到时要用别的字代替。此俗起源据说早到周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才慢慢消失。

国讳,是避讳皇帝名字。最有名的例子是嫦娥。按奔月故事中的女主角本来叫“

新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