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

红色经典,时尚演绎 ― 解读中国新锐民歌手丁晓红版《十送红军》

http://www.yule.com.cn 2011-02-28 17:20:03   来源:   

红色经典,时尚演绎


——解读中国新锐民歌手丁晓红版《十送红军》




丁晓红的“红”名副其实,她正在新生代歌坛异军突起。


09年,丁晓红在车行、戚建波、张宏光等国内顶尖音乐人护航下一次性首发了《报答祖国》、《平凡的人最幸福》、《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等多首单曲,赢得音乐圈及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尤其那首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歌——《报答祖国》,更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我即共鸣者之一。


当然,丁晓红的老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也特别喜欢,歌词虽然反映的是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社会情怀,但经80后的丁晓红一唱,竟也唱出了当代青春与当代友情的七色阳光。


比较而言,我最喜欢的是她唱的经典红歌——《十送红军》。


最近上网,总禁不住在丁晓红新浪博客里反复听这支歌。就这样多日听着听着,最后让我完全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丁晓红是当今中国歌坛的“新锐民歌手”。


之所以称其“新锐”,乃因为我发现:丁晓红“红歌”不只具有感染力与震撼力,更具有穿透力。


这种“穿透力”主要包括在两个方面。


一是“穿透”了中国民歌惯性演唱导致的审美疲劳,从而形成了最为前沿的演唱风格。就如相关媒体所说:“丁晓红在民歌唱法上积极探索,创新性融合了民族、通俗和美声唱法之优势,可谓是“跨界唱法”代表。其演唱的歌曲传统与时尚相交融,民族与流行相贯通,积极在民族歌曲基础上融入了多种欧美时尚元素,形成了大气、甜美、简约、时尚的演唱风格……其演唱时情真意厚,音色丰富、音质纯正,清新甜美而又不失青春时尚动感……”


二是“穿透”了对于乡土音乐理性思辩的麻木与沉睡,亦即,她非常善于拿捏乡味,把握乡情。这一点,正是我听丁晓红《十送红军》时听得怡然入境乃至忘我的主要原因。


我是学中文出身的,对于声乐了解不多,但对于山区民歌的那份敏感却是与生俱来的——我是土生土长的井冈山区人,少年时就听着父辈以及村里老人唱“十送郎”一类的山乡情歌成长;待到工作了,待到“四十而不惑”了,听“红歌”就越加知其“味”。


就丁晓红版《十送红军》而言,其“味”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对“红色经典”的现代化时尚诠释。


众所周知,《十送红军》作为“红色经典”,是经过历史考验而久传不衰且凝聚了时代精神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十送红军》之“红”可谓是“红如红太阳”,从早期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合唱的雄浑,到当代明星彭丽媛、宋祖英、李玲玉、吕薇等独唱的亮丽,到流行歌手刀郎所翻唱出的沧桑,再到江西卫视主办的“中国红歌会”草根歌手唱出的朴质与本色,形成了“多版本《十送红军》”的音乐奇观。


只是,从《十送红军》“固有之味”即“神韵”的角度来说,并从本人欣赏红歌的审美情趣而言,我赞赏最新版本——丁晓红版《十送红军》;直接说,丁晓红不仅用技巧更用心灵唱出了《十送红军》的神韵,主要表现有二。第一、入情入境,流畅的是音乐而叙述的是赤忱,凭“赤忱”和红军对话尔后和听众对话,真真切切地将我们带进当年井冈山革命年代。其歌风,有如谷风一般清爽及春燕一般清脆,又如山溪一般回环流转。第二、在内涵上核质上,丁晓红突破了演唱《十送红军》的高难点(不少歌手未能攻克的难点,或偏于高昂,或陷于低沉),即把握了“凄美”的那个“度”——凄婉而非凄凉。


在此,我要拓开一笔,说说这支“红色经典”的渊源。


《十送红军》是建国后改编的民歌,确切说,《十送红军》是源自赣中南的客家民歌。客家民歌与客家采茶戏中“送郎”、“十送”之类的民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客家的先人告别中原,举家向南迁徙,长途跋涉,艰苦转辗,在漫游中选择一个又一个生存空间,不停地走,不停地告别、离别、送别。《送郎歌》中的情景是妻子送郎出远门,边送边唱,情深意长,一唱三叹,如泣如诉;所以曲调都是非常口语化,歌词中也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而又悲切哀惋。


改编出的《十送红军》,反映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曲折。“左”倾机会主义导致了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根据地,根据地人民不得不依依送别红军,而歌曲也在叙事的基础上,不仅借景抒情,更是情景交融。


显然,演唱《十送红军》最难把准的就是那个“送”字的韵味与色彩。


既然是“送”,就意味着“别”;既然是“别”,就会在曲调中含有难舍难分之情;既然含有难舍难分之情,那么演唱“十送”就很容易导致受众凄凄切切。动情是自然的也是必须的,但决不该弄得痛哭流涕而充满伤悲。因为,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而且从原歌词末段亦见立意归结点:“十送红军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朝也盼来晚也想,这台名叫望红台。”


事实上,当时根据地人民的客观情愫就是如此——已然“送别”之中洋溢着必然“迎回”的强烈愿望:“红军哥哥一定会回来的”,是当年井冈山区最流行的“口头禅”(用一个政治化术语来说,那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丁晓红以其出色的悟性,抓准了《十送红军》中那个“送”字的“魂”,从而让那“难舍难分”定格于合情合理的位置上,情深意重而又不哀怨凄切。


于是,作为新生代的丁晓红将时尚元素的渗入就自然而然,并且恰到好处了;乃至,成功地把“十送”的凄美在新时代演绎成了幽美——山味的发散与乡韵的律动皆归于幽婉之美。


丁晓红是毕业于军艺并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歌手,但演唱红歌时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所谓正统与定规的束缚;她走出“学院派”,同时又在乡道山路上步划不乱——可以这么说,她机智地在“原生态”与“专业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和熔合点。


难怪, 2010年6月丁晓红在红色老基地贵州桐梓的“中华情—桐梓赋”大型演唱会上演唱的《十送红军》那么美奂美仑,受到当地民众那么热烈的追捧。


又难怪,丁晓红从出道来就这样陈述自己的音乐观:“民歌不仅要继承传统,同时要贴近时代贴近大众,才能更好地流转,才能为大众服务。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能为更多人喜爱。我的音乐宗旨是要唱适合时代并且是大众爱听的歌曲,不仅要传统也要民族,同时要创新要时尚,要动听更要感人。”


媒体都说80后的丁晓红是一个时尚美女,是一个内涵美女;不过我要强调的是,丁晓红已经属于一个文化型的新锐中国民歌手。她在接受《中国音乐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自古文艺不分家,文化和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的,比如诗歌和音乐,‘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歌唱是‘文’与‘乐 ’的结合,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含义就是,一个人能够通过音乐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 诚哉,斯言!而作为丁晓红与歌迷沟通的音乐精神家园——丁晓红新浪博客,不仅版面时尚,而且文字厚重而灵动。种种迹象表明,丁晓红正以高度严谨的态度擎着诗一般的太阳走着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我真心期待着不久的未来,她的歌艺之花在中国歌坛灿烂地绽放。最后以诗《红歌飞翔》相赠:




你起步,就站到了山岗


你眺望,还隐约说着话,如同花香


你以红色的情怀进入自己打造的


境界,嘹亮


或时间的光芒


或空间的心房


任那杜鹃花优秀地开放,以及燃烧


即使阴天里云块茫茫


也掩不住你那青春的太阳,时尚


一切都源于生命的音量


都含着属于自己的思想


如果某一天,你越过了山岗


那姿势肯定是


飞翔,你和红歌一起


——飞翔


(文/肖人翔,作者为江西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新闻表情